在追寻延安风骨中传承苏区薪火——赣南师范大学“五色花”育人工程实践团队赴延安开展苏区行红色走读
7月11日至17日,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“五色花”育人工程实践团队赴革命圣地延安,开展“苏区行”红色走读活动,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新路径,通过“走读—调研—共建—转化”的系统化实践,构建“一核引领、三联聚力、四维联动”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范式。
一核引领,构建“溯源—感悟—传承”的红色育人链条
实践团队以红色资源为核心,坚持党建引领,打造“历史溯源→精神感悟→实践传承”的育人链条,通过沉浸式实践教育,引导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,实现“知、情、意、行”的统一,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融入血脉。
团队深入杨家岭、枣园、宝塔山等革命旧址群,走进革命旧址,重温红色历史,缅怀革命先烈。通过瞻仰中共七大会址、革命先辈旧居、宝塔山等实物遗迹,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历史脉络,以革命旧址淬初心、精神地标启思考、史料实证固根基,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形成根源,将历史场景串联成完整的精神谱系。通过梳理资料、交流心得,将历史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,再通过后续调研报告撰写和成果转化运用,推动红色精神从“感悟”向“传承”延伸,形成闭环育人链条。在“读懂红色的岭——杨家岭革命旧址、读懂红色的园——枣园革命旧址、读懂红色的河——梁家河和延河、读懂红色的馆——延安革命纪念馆、读懂红色的山——宝塔山、读懂红色的路——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征程、读懂红色的洞——延安窑洞”七个读懂中,用心用情读好“这本书”,在行走中感悟历史,在学习中启迪思想,在共鸣中传承精神,正如团队成员所说:“从历史场景里读懂初心,在精神感悟中坚定信念,这样的红色学习让我们对‘传承’有了更具体的理解。”
三联聚力,探索“校校—校馆—校地”的协同育人场域
实践团队以校际交流、校馆对接、校地互动为纽带,推动“校校协同、校馆共建、校地联动”,构建多方参与的红色育人共同体。
在校校协同方面,团队师生与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召开“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”主题座谈会,实地观摩“窑洞课堂”特色课程、参观校史馆、走读“延安精神研究中心”“路遥文学馆”,围绕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、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等进行了互动交流,并表示将进一步深化长征沿线高校“新长征·再出发—红色走读”校际合作,共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。在校馆协同上,团队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将课堂教学、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相结合,专业讲解员实景讲学理、思政课教师实话讲哲理、学生实地交流话感悟,通过现场体验、交流研讨、情景互动等方式,奏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“大思政课”“大合唱”。校地联动则聚焦读懂梁家河的“大学问”,走读知青旧居、沼气池等,聆听“知青岁月”大思政课讲解,成员们访谈村民,收集“乡村振兴与红色教育融合”的鲜活案例,感受红色精神在当代乡村的生动实践。校校交流学经验,校馆合作拓资源,校地互动接地气,通过载体推动、沉浸体验、学用转化,让红色资源真正变成了立德树人的生动课堂,实现了红色资源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。
四维联动,打造“场景—课堂—访谈—实践”的立体育人课堂
团队以“场景研学、专题课堂、深度访谈、实践体验”四维联动模式,打破课堂学习边界,让思政教育从“观摩式”变为“沉浸式”。
在场景研学中,“窑洞即课堂、文物即教材、历史即现场”,无论是枣园革命旧址的红色场景体验,还是梁家河村的实地走读,都让成员们在历史现场获得直观感受;专题课堂则聚焦核心主题,延安大学的“窑洞课堂”以场景化教学解读红色历史,团队在杨家岭开展的“以历史自信上好大思政课”讨论,让理论思考有了现实落点;深度访谈环节,成员们与延安大学师生、梁家河村民、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人员交流,收集“红色文化融入课堂”“乡村振兴与红色教育融合”等典型案例;在整理图文素材,实景微课我来讲,撰写实践报告等实践转化中,更让大家在内化中体会“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”的精神内涵,以实践行动悟道理。这种“联学、联研、联讲、联行”多维结合的模式,让思政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转为“主动参与”。团队成员表示:“从看旧址、听讲解,到聊感悟、行实践,我们在不同维度里反复触摸红色精神,理解也越来越深刻。”
此次“苏区行”红色走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举措,旨在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,把思政教育“小课堂”和社会“大课堂”有效融合起来。通过读懂读深读实延安“这本书”,融通历史与现实、理论与实践、个人与时代的育人活动,深化了长征沿线高校“新长征·再出发—红色走读”校际合作,拓展了“苏区振兴”思政大课和“苏区行——学生党建‘十百千万’工程”实践成果,为“五色花”育人工程增添了“延安元素”,让延安精神与苏区精神交相辉映,持续深化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内涵,谱写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时代篇章。(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钟定福)